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2008/6/5

第一 對瑪麗老師建議的回應
問卷方面
方法敘述—收集數據(網路OR 街頭,統計數量,明確地點,如何操作,
目標族群都應要能掌握,全台?600人?全國?特定族群?)
象徵(像真)or 求真

家華
"精準" 當初不是以"game"型態出現~ 所以在數據上 只是有所依據,但不不會是100%準確吧

怡志
我們作的調查 在族群飲食習慣上會有盲點 沒辦法全面性 卻又稱作"全台灣"
老師建議我們  可以用藝術性一點 而不是科學性的

家華
我們原來形式 就沒有藝術性啦
你ㄇ最早開始 張大嘴~ 那樣形式 才和藝術,遊戲,趣味結合



第二 是否要改變方向和形式
林佳
真的要放棄原先做的東西了嗎

怡志
或是我的的一點小技巧 讓觀眾能改變過去選擇的食物?
或是我們的一點小技巧 讓觀眾能改變過去選擇的食物?
從問題的設計上可看出一個文化政治的思考角度
那我們要二選一嗎 吃不吃進口食物1吃2不吃  然後跟他們說﹔你在台灣吃的所有食物幾乎都是進口的
投完票才能看到結果
或吃不吃米?吃不吃鹽?吃不吃麵?吃不吃糖?
如何用最簡單有趣的方式讓人達到最大的衝擊
目前 我們討論以問卷方式(數量有限)統計''全台灣''飲食習慣 在經由計算我們歸納ㄉ幾種食物 得出他的生產自足率 再回到全台灣地圖 統計各地飲食習慣誰活得九



第三 形式的備案
林佳
大家有收到我寄的計劃案吧 我有一樣是談開幕茶會 打算以吃掉台灣地圖為
以臺灣各地出產的糧食拼成臺灣的地圖模型。將各地主要出產的糧食放置於各生產地,凸顯本地糧食的產量比例。例如:以白飯糰拼出西部主要稻米生產地。開幕茶會的餐點便是這個「臺灣糧食地圖」。
藉由觀眾取用這些由本地糧食建構出的地圖,增加觀者對臺灣本地出產的食物認識。此外這些餐點僅此一份,吃完就不再補充,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本地糧食是有限的。在拿取的過程裡因為有些美食的份量不多,觀眾自然就感到緊張感與競爭性,進而體會到糧食危機的切身關係。
來賓食用糧食地圖的過程也會錄影和記錄,在展場空間同時呈現。

怡志
恩恩 但我決得有點像農委會的公關活動

家華
我們那三樣東西都可以留著吧~(自給率.食物種類,問卷) 只是該添加ㄍ新元素進來~讓我們東西變有趣

林佳
要數據的準確性嗎 還是說數據僅是我們完成作品的一個小環節 重點是後面我們的呈現

沒有留言: